4月13日,我系在文科楼603教室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学习研讨会。人文系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学院联络员路华老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我系李远副主任主持。
系办公室主任吴瑞华老师首先为全体教师解读了《关于开展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黄金莲同志学习的通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两份文,并要求各老师结合教研室学习讨论的结果和系里重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五个问题进行研讨和发言。第一,在高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二,如何履行教师岗位责任,认真做好“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工作?第三,如何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第四,如何坚守高校教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第五,如何弘扬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培养教师的集体荣誉感?
随后,全体教师结合学习心得和岗位职责开展热烈讨论,收到较好的学习研讨效果。学习研讨会上,老师们主要提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自觉而持续的过程,要搞好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就要从课堂搞好教学、课余充实自己、课后关心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业务能力等方面加强。以下为部分教师在会上的精彩发言:
思想政治教研室的于芙蓉老师作为一名新进教室,对师德师风建设却有一番心得和想法,她说:教师不仅要从职业角色方面做到规范,同时,生活场景中,也应该知行统一、内外兼修。在课堂上用心、想方设法“hold”住,营造良好的教学小环境;在教师个人方面,要与时具进丰富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真正做到学生成长的导师,做到教学相长,在生活中,关爱学生的心理和习惯,努力引导塑造科学发展的人生。
思想政治教研室的金莉老师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要具有专业的知识,阳光的心态,积极的风貌,客观的评价,公正的态度,融洽的氛围,严谨的科研,进取的精神,创新的教法,总之——严格的自律;在对学生的态度上,要有耐心的教诲,正面的引导,积极的鼓励,严格的要求,人性的关怀,细心的贯彻,宽容的态度,换位的思考,真诚的帮助,总之——无私的奉献;师德师风建设要做到以校风促教风,以教风促学风,教师、学生一起共创良好教学学习环境。
应用心理学专业教研室主任蔡韦龄老师主要围绕教师凝聚力作出发言,她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具有教学科研能力的独立个体,更是一个在院背景下、在系背景下直至在专业教研室背景下的一个组织中的成员。当每位老师在畅谈如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科研能力素质的时候,也需要能站在团队的立场上,考虑提高自己作为团队成员应有的团队精神。那么,什么才是团队精神?我个人认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能始终保持一致就是基本的团队精神,组织成员间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就是基本的团队精神。在团队中可能出现摩擦时发扬自己的团队精神,努力将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五个指头分开的力道太小了,只有凝聚起来才可以形成一股强力。当然,团队好了,作为成员的我们,组织承诺感也会随之增强,工作起来必定可以更加投入更加积极更加愉快。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谢苗苗老师认为: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教师切勿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指使学生。她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三是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的含义,也才算具有师德。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
